跳转到主要内容

艺术展览

首页 “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非遗“二夹弦”在亳州 科普

“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非遗“二夹弦”在亳州 科普

updatex 提交于

二夹弦——中国地方戏曲。二夹弦又名“两夹弦”,广泛流行于皖北、豫东和豫北、苏北、鲁西一带,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2008年6月7日,“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亳州市首个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

二夹弦的由来
 

清咸丰初年,有个叫白殿玉的穷秀才,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子吟唱。

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而深感乏味,常常研究如何改善,来壮其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

后来,突遇灾荒,白秀才在逃难途中,为维持生计“打地摊”卖唱。由此发展下来,二夹弦初具雏形。

直至今日,群众仍会称“二夹弦”为“板凳头戏”,意为“摆地摊戏”。


二夹弦的风格
 

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音乐,许多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二夹弦板式丰富,音乐风格细腻,富于地方特色,擅演反映民间生活的“三小戏”,题材多具现实性。

 “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村言俚语,充分证明了二夹弦的存在价值和弥足珍贵。


二夹弦经典曲目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三拉房》《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

 





 

文化云二夹弦曲目《梁祝》

文化云亳州二夹弦《大铁山》

文化云亳州市梆剧团在老街表演二夹弦

文化云亳州市梆剧团在花戏楼前表演二夹弦

文化云